文:戴佑真諮商心理師
近期,因孩子拒學而來求助的家長越來越多,從小學、中學到高中職以上的都有。
拒學的原因,包括學習動機消退、課業考試壓力、人際社交困難、情緒困擾、身心疾病、家庭因素、其他潛在因素…等。
家長們非常焦急,即使住的再遠也願意帶孩子來談,在這裡,除了帶孩子尋求專業協助外,分享幾點給家長參考:
(一)先關心與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況,有沒有什麼促發壓力的事件,透過聆聽試著了解孩子的困難,切記不要評斷、批評與指責。
(二)別急著馬上回答孩子要不要幫他請假或休學的Yes/No問題,而是跟孩子討論請假/休學是否對現存難題的因應是有幫助的?如果沒有幫助,那麼可以一起找老師、學校輔導老師討論,如何在學校面對這些困難。
(三)若孩子生病請假在家,請務必休息,不可提供電腦手機上網玩遊戲,或做其他無關的休閒活動,並尋求醫師就診。
(四)過程中,家長可與學校老師、輔導老師保持聯繫,根據孩子的困難,適時調整課業學習、作業、協助孩子在學校建立正向人際互動、發掘長處,並有機會展現。
(五)情緒困擾可能包括:憂鬱、焦慮、恐慌…等,此時,除了尋求專業協助外,家長可以學習如何陪伴與支持,幫助孩子表達與紓解情緒,相信孩子會越來越穩定。
(六)對於社交退縮的孩子,孩子仍然會有交朋友的需求,此時,可在社區中尋求正向支持性的同儕團體,家長可以自己先去參加教會活動,或是其他有舉辦兒童青少年活動的場域,觀察裡面的運作與支持性,幫孩子找到合適的友善的群體,再邀請孩子一起加入,慢慢的陪伴孩子度過焦慮害怕的過程,建立成功的正向經驗。
(七)良好親子溝通與家庭關係是很重要的復原基石,如果親子或家庭關係出現困難,可與心理師討論是否可親子或家庭諮商,協助重啟良性溝通。
要幫助孩子擁有面對困境的勇氣,是需要幫助孩子對自己有自信的!家長平時多鼓勵孩子參加各式不同活動,幫助孩子了解自己有哪些強項,增加自己的能力與見聞,在家時,多請孩子協助家務,與孩子共同討論家庭事物,增加家庭參與感與重要性,都可以幫助孩子越來越認識自己,也越能對家庭、群體做出貢獻,並感覺自己有價值。
家長也要同步學習,平常跟孩子相處時,試著與孩子同在(用心與孩子在一起,而不是人在心不在),家長也要減少在孩子面前使用3C,多與孩子有生活上相處聊天、好好坐下來吃飯、一起看影片、一起參與事物、戶外休閒、運動、遊戲…等,享受在彼此之間的每個精心時刻!
推薦閱讀:繭居青春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