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佑真諮商心理師
在諮商工作中,我常常會遇到明明已經表現的很好,卻怎麼也不願放過自己的學生,因過荷的壓力,提不起勁,而開始無法好好就學,想要拒學,甚至開始出現憂鬱、焦慮、恐慌等症狀,由心急的家長帶來諮商晤談的孩子。
當我與這些孩子工作,經常會看到這孩子的成長歷程,承擔了許多本來不該是這年齡孩子的責任,他們往往敏感於家庭的氣氛,可能來自於父母的忙碌:疲於補足家庭經濟缺口、照顧更需要父母關注的手足、父母自己的身心議題(憂鬱、焦慮、生病)、或是父母經常忙著吵架、處理原生家庭或親友間的紛爭…等等,甚者,某些孩子成了父母的情緒配偶,消化著來自父母的委屈、難過與憤怒。
這些孩子從小就把父母的難題放在自己身上,他們很少考慮到自己要什麼、喜歡什麼,他們更希望父母可以開心一點,所以他們會把自己管好,不給父母造成麻煩,如果某些表現讓父母感到開心,他們會努力要求自己做到更好,他們覺得這樣做自己才有價值!
如果功課好會讓父母開心,他們會自我要求要更好,即使父母覺得已經足夠了,他們還是無法放鬆,因為他們把自己的價值放在功課表現上,一旦鬆懈,那自己就什麼也不是了!除了功課表現外,音樂、舞蹈、體育…成就,如果某一成績是能讓父母轉移焦點,感覺驕傲,那往往也會成為自我要求的項目。
但是,隨著年級與比賽層級的勁升,所遇到的高手會越來越多,自我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就像是把橡皮筋不斷延伸拉緊,就很容易疲乏無力或直接斷裂。
因此,我建議家庭需要一起面對孩子的難題,不是孩子自己調整就能改善,需要把家庭每個角色回到該有的位置,學習自我情緒調節,學習愛與被愛,學習分享與溝通,家人間需要了解每個人存在就有價值,不需要透過表現成就才有價值,可以容納差異,可以彼此聆聽與彈性調整。
於是,家庭可以成長,孩子可以把關注回到自己身上,探索自己要什麼。
學校端也需要適時調整,發現學生已彈性疲乏時,適時的給予彈性,降低原本的要求與期待,理解他們不是故意放懶,只是需要暫時休息放鬆,一定要記得「他們休息完,自己就會努力,不需要鞭策就會自己走」!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