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佑真諮商心理師
在這個男女追求平等的世代,其實,還是有一群承受著從過往原生家庭帶來層層枷鎖的女性,以及仍帶著舊思維的男性,在這個多元文化的時代,以非常矛盾與衝突的方式過日子。
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就勾勒出韓國女性在長期傳統男尊女卑的文化思維下,所習得的價值觀點、家庭規條、角色樣貌(母親角色、妻子角色、媳婦角色、女兒角色等)。
在台灣,帶著過往男尊女卑傳統思維的人,也不在少數,這些從過往原生家庭所帶來的枷鎖常帶到了現在的婚姻與家庭中,影響了伴侶間的地位與溝通互動。
美華從小在台灣傳統的大家庭裡成長,從原生家庭中學習接受到:男性地位比女性高、男主外,女主內、所有家事都是女人的事、男女都要下田工作、男人工作回來先上桌吃完才能換女人吃飯、女孩絕對不能分家產、不可計較錢、嫁出去的女兒不能回家祭拜、不能離婚…
男尊女卑的傳統價值信念深植在美華的心底,即使當時美華看到媽媽很辛苦很可憐也很不捨,心理氣憤媽媽怎麼不為自己說說話,不認同這樣對女性的壓迫,但進到婚姻中,卻依舊守著女人應做與應有的家庭價值規條,自己把自己捆得喘不過氣。
這樣的捆綁,包括了我不能表達我的需要、我不可以跟先生計較錢、女人要堅強、要把事情都扛起來、婚姻中即使不快樂也不能離婚…
但這些捆綁對美華而言,是很大的衝突與矛盾,內在渴望掙脫與自由,卻緊緊的像緊箍咒勒住自己喘不過氣。
透過家溯團體,美華覺知到這一條條家庭規條如何壓制自己不得動彈,這些內在聲音與自我批判如何讓自己越來越不快樂。
從雕塑中,美華看見自己如同當年的母親一般,跪在地上討好,而美華的母親繼續在一旁囑咐「你不能離婚」、這家族沒人離婚、離婚你就不能回家、女人要忍耐…
在家溯團體中,透過角色扮演者具像化美華內在的規條,幫助美華釐清自己是如何受到這些價值觀的影響,帶領者引導美華覺察自己內在的渴望,及促進美華內在規條逐條轉化,透過這團體歷程鬆綁內在規條,重獲輕鬆、自在。
當我們身在其中,很難覺察到這些束縛,但卻呈現在身心壓力症狀(胸悶、喉頭緊縮、肩頸腰背酸痛…),透過團體雕塑歷程,可以協助主角及團體成員,提升對自我的覺察,並有機會邁向鬆綁與改變的歷程。
身為帶領者,我很開心自己可以用這樣的方式陪伴每個願意自我覺察、承認、處理的成員邁向轉化~
#薩提爾家庭溯源成長團體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