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那些我應該、必須、絕對的價值信念》
圖文:戴佑真諮商心理師
當我們去看一個幼齡孩子,他們心靈經常是自由自在的,他們沒有社會約定俗成的規範,他們自由的聽、說、看與感覺,他們難過會哭,很快開心了又可以笑,生氣、討厭、忌妒…都直接的不隱藏的表露,直到大人們教導他不應該這麼說、這麼想、這麼做與這麼感覺。
大人們可能會把自己的價值信念告訴孩子:做人應該要有禮貌、不可以動不動就生氣、不可以自私、嫉妒是不好的、你應該要高興、要勇敢不可以懦弱、要體諒父母、、、等等。甚至,很多時候,這些價值信念父母根本不用說,孩子就可以感覺到,並深信不疑。
此外,大人們也會把社會價值觀點教給我們的孩子,關於角色應該要呈現的樣貌,比如:男生應該要…女生應該要…大姐應該…哥哥應該…當弟妹的應該…爸爸應該…媽媽應該…
於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大人運用這些價值規範希望讓孩子長成自己想要的樣貌,一個更符合社會期待、更能在社會生存、更能被認同喜愛的樣貌。
然而,孩子的自由自在隨著社會化的過程,越來越少,對自己本然的感覺盡可能的壓抑,告訴自己我不可以生氣、我不該嫉妒、我怎麼可以小氣…於是,當自己的這些感受跑出來時,便把這部份隱藏起來,害怕被人看到,越來越難接納自己,自信也漸漸消失。
有時這些被納入自己陰暗面的自我,會被我們投射到他人的身上,比如:害怕被人看見自己的嫉妒心,於是就覺得別人很愛比較;怕別人看到自己的恐懼,就先讓他人害怕,看到他人害怕,就感覺自己好一些;不想面對自己的焦慮,而把煩躁丟到對方身上,且通常是最親近的人身上。
當人們帶著價值評斷,無法接納本然的自己,無法自由的思考與感覺時,內在的能量便會被壓抑,人們盡可能順應社會的規則,這讓我們感到安全可控制,但卻無法讓人們真實自在的活著。
☘☘☘☘☘☘☘☘☘☘☘☘🍀
如果,我們想要更自在,那我們需要幫助自己靜下來,好好面對自己的陰暗面,那些被自己隱藏起來的部份,那些不夠完美的部份,我們學習更坦誠的面對自己的不完美,不再批判與指責自己,並且願意勇敢的與親近的人表露這部份的自己,然後,我們又可以在心靈上獲得自由,一種接納自己光明面與陰暗面的自在與豁達,於是,我們可以超越社會規範,不再被這些價值觀點規範所捆綁,也不擔心會因自由而失去控制,可以不帶評價的看待自己與他人。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