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想來分享自身的經驗,關於群體中被排擠,一種隔隔不入、不被接納與孤獨的經驗。
我記得自己從小就很常一個人,這經驗從幼兒園開始,我很小就上托兒所,比同班同學小,我印象中我常一個人在校園一角,自己玩地上葉子,當時,有個印象是班上女孩們笑我的葉子湯匙做的不像,然後不跟我玩。
國小時,我也很習慣自己一個人,雖然,我成績並不差,人緣也沒太糟,但還是很習慣自己一個人靜靜地觀察別人,很少跟同學下課一起玩。我沒有什麼好朋友,有些羨慕別的同學有伴,但自己並不太知道要怎麼交朋友,當時同學喜歡談論的內容,我並不感到興趣,而我並未因此而去迎合他們的興趣喜好,從照片中看到當時的我是靦腆內向與害羞的。
國中時,我開始會想要有同伴,害怕被排擠,於是我加入了一起撕乖學生簿子的行列,即使被叫到訓導處寫悔過書,但那時確實覺得是有伴的,比較不孤單。
之後高中、大學也有過幾次被帶頭的同公然排擠的經驗,但我很快的會讓自己減少與這些人互動,本能的遠離不捲入是非中,所以在群體中,我經常是比較遠的那一個,默默的做自己的,當然我仍舊在群體中感到孤單,但比較沒那麼害怕落單。
這些成長過程與社群互動的經驗,我看到自己成為邊緣人其實是在保護自己免於紛爭,我也看到自己在青少年時為了在社群裡求生存得跟著帶頭的同儕去排擠甚至霸凌異己者,其實並非自己真正的意圖。
當我進到工作職場後,我發現這排擠的現象並不因為年齡增長就減少,只是運用更高級的手段在進行著,而我本能性的不捲入紛爭的特質,讓我很快見風轉舵,苗頭不對就換工作環境,我無法在鬥爭裡生活,我總是避免讓自己處在一個會讓我內心不得安適的是非地。
但就在我有了孩子後,這個想閃就閃的特質卻無法作用,因為我不再是一個人了,我得更綜合性的評估環境轉換的優劣,當我特殊的孩子在學校不被接納、被同儕排擠,而我是家長也被學校社群裡的家長排擠時,我真切感到無所適從,我感覺到天下之大卻不知能帶孩子何去何從,我深刻感覺到我不再能輕易從是非地離開的痛苦,我內在矛盾又掙扎,我有話想說但卻無法在社群裡發出不同的聲音,為了孩子我得忍耐,於是我陷入憂鬱的情緒,我內在有憤怒,但我不能說。
在這些生命經驗中,我感受到競爭、排除異己之見的社會排斥行為下,人們內在深度的恐懼與不安;我體驗到從被排擠到加入霸凌別人的內在生存焦慮;我看見那個被排擠卻不敢發聲,既憂鬱又憤恨的痛苦;我也照見那個面對他人被排擠時,卻選擇社會冷漠(沉默)的兩難。
我知道很多人跟我有著類似的經驗,也或許承受更多內在的痛苦,事實上,長大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創造一個更友愛的環境,對不同的意見能相互聆聽並充份討論的氛圍,願意相互尊重、理解與接納的家庭、社會與國度,而不是相互陷害、告對方、與極度防備。如果,我們可以創造友善的氛圍,正向的人際經驗就可以被拓廣,社群便更能互相體諒、彼此支持。
~分享給曾經因此受苦的你,因為你其實並不孤單!
~也分享給願意一起創造讓社會更接納差異的你!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