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情緒,大人要怎麼回應?

文:戴佑真諮商心理師

人類幼兒基於生存本能,一出生即能運用哭泣來喚起照顧者餵養以求生存,這為生存而啟動情緒的腦位於腦幹周圍,稱為下層腦(情緒腦)。
而成長過程中,隨著上層腦(理智腦)逐漸發育,則越來越能思辨與控制自己的情緒。然而,上層腦成熟期需要到成年20歲後,才算真正發展完整。
主要照顧者在照顧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需要區辨孩子的情緒是否在可控制的狀態中(情緒腦主宰還是理智腦運作中),當孩子處於歇斯底里,很歡,是難以溝通的情緒腦正在運作,那麼大人需要先緩下來,先回應孩子的情緒,給予孩子關懷與同理,理解孩子面對困境時的挫折、生氣、不滿、委屈 …等感受,有時只是透過敘述孩子面對的困難,表達對他的理解,就能讓孩子情緒漸漸緩和下來,當孩子情緒緩和下來,理智腦才會恢復暢通,也才能跟他討論剛剛發生什麼事,以及如何解決困境。
但是,也有另一類情形是由理智腦運作的情緒,孩子透過情緒來滿足其目的(這部份有經驗的照顧者可以區辨出來,知道這情緒是有目的的運作),通常由理智腦運作的情緒是可調控的,會選擇對象、時間、空間的(孩子常會在父母最棘手的時刻發作),這時候,父母只需要淡定冷處理即可,溫和且堅定的設立行為界線,讓孩子可以逐步調整不適當行為,引導孩子運用合適的行為來滿足其目的。
在漫長的情緒教養過程中,大人們切忌用情緒腦回應(打、罵、恐嚇威脅…等),當家長發現自己理智線要斷裂前,請先幫助自己平穩下來,唯有自己上下腦是暢通的,孩子才能隨之平穩下來喔!


#推薦書目:教孩子與情緒做朋友
#父母教養態度一致很重要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WordPress.com 網站.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