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佑真諮商心理師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的表現常常勾動我們做父母的心情起伏,因為看到孩子進步而喜悅,卻也因為孩子退步而痛苦,孩子表現好而讚賞,未滿足期待而生氣、難過。
當我覺察到自己內在的情緒起伏,我整理了自己對孩子的期待~
我希望他不要那麼固執、不要動來動去、不要忘東忘西、不要沒大沒小、不要怕東怕西、不要情緒化、不要話那麼多、不要總是發號施令、不要老是唱反調、不要太誇張與激動、不要………………….
當我輕而易舉地寫下這麼多期待後,我開始想著各式各樣的方法要改善孩子的種種問題,於是我好努力好認真,但卻常常陷入挫敗,而這些期待落空的經驗,讓我對孩子漸漸失去耐性與信心,情緒也越發快速呈現憤怒與悲傷,一而再的重蹈覆轍,也像似在宣告我是個失敗的媽媽。
每當夜深人靜,我檢討自己與孩子親子互動,我常為了剛剛不該生氣而愧疚,好害怕自己給孩子造成心理的傷害而自責不已。
孩子睡著時,我靜靜的看著他,怎麼看都覺得他好可愛,但醒來時,這感覺很快消失殆盡,我不斷的為修正他的行為而感到疲憊,也苦於反覆的自我責難。
於是,我靜下心來看看這個痛苦,發覺自己在孩子身上所放的期待,是如此地讓孩子與我陷入痛苦的泥藻,我知道我需要做出改變~
- 如果你也曾經或現在正經歷著這些,歡迎您一起來拓展我們內在的愛與接納,接納孩子的獨特也接納自己的有限,單純的「為孩子的存在而感到振奮與喜悅」!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