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與教育的現場,常會遇到有壓力就不說話的孩子,平常玩樂時話很多,但遇到壓力、挫折或擔心被責難時,防衛機轉立即防護,怎麼問就是不說!
不說話代表很多意義,經常是不想談、說也沒用、說了反而被罵、不好意思說、不想感受到自己很糟…
而大人面對孩子不說,也有幾種經典的反應,通常是使出威脅、利誘、懲罰、勸說、拐彎抹角的問,當孩子還小,可能還問得到,但是當孩子越來越大,經常這些方法也不管用了。
其實,孩子變得不說話,往往反映著孩子需要更多的接納,充分的給予犯錯的機會,老師與家長在孩子犯錯時,減少責罵,多給予關懷與引導,允許孩子從錯誤中學習與成長,充分的相信孩子,陪伴孩子去面對挫折與困難,對生命抱持希望!
經常習以逃避壓力的孩子,家長或老師若以硬碰硬的方式,想讓孩子面對困難,常常收不到成效,但是,轉換輕鬆愉快或好笑的方式,卻可能比較容易緩解孩子的心防。
父母或兄長的能力表現也可能在孩子的心理產生對比,父母偶爾展現自己的健忘、做得不夠好、或開開自己玩笑,也可以讓孩子激發能力及願意挑戰自己的信心!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