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權力與責任還給孩子

當孩子還是小寶寶的時候,父母有權責要擔負孩子的安全,不論是食衣住行及情緒上的安撫,孩子都需要父母才得以生存。
但孩子漸漸地成長,步入學步期,父母就得開始學習漸進式的放手,讓孩子一步步地踏出自己的步伐,跌倒了沒關係,鼓勵他再站起來試試看,不刻意保護、也不責難,只是允許孩子用自己的速度往前走,有時孩子走快了,請他慢一點,有時走慢了,等他一下,不急不徐,不催促,耐心的等待孩子用自己的步調成長,需要父母給予無比的愛與耐心。

孩子在幼兒時期可能對事物充滿好奇、什麼事都想嘗試,這階段,父母要把握孩子樣樣都想要自己嘗試的時刻,是讓孩子主動探索與了解自然合理後果的最佳階段,唯有當孩子知道水杯原來這樣拿會摔破、這樣裝水會灑出來,父母不代勞,孩子才有機會了解自然合理的後果。當然,當孩子能力又成長一些時,父母可以帶著孩子收拾灑出來的水、清洗自己的碗盤、準備自己出門的包包,讓孩子漸漸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父母要理解,孩子不可能瞬間就學會,他會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逐步地以他的速度成長,可能從父母做80%孩子20%的責任分攤,逐年放手讓孩子感到自己越來越有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每個孩子的強項與弱項也都不一,所以不能互相比較,當然更不能跟父母當年比,這樣他只會缺乏信心,放棄努力。

隨著孩子年齡成長,父母需要放手的學習就越多,這對父母而言並不容易,孩子認知會發展,會有自己的想法與意見,有時會執著偏要去試試看、挑戰看看,非得從經驗失敗中學習才能獲得真切的體悟與成長。父母此時只要陪著、看著,只要不跨越安全的界線,允許孩子去嘗試是很重要的生命過程。

父母學放下時,也是一種自我修練的旅程,放下自己對孩子過度的期待、接納孩子與自己是不同的個體、允許孩子跟父母的意見不一致、接納孩子的特質、也放下自己的面子,接納孩子如實的樣子。

父母也要學習接納自己,接納自己偶而煩躁不安、情緒翻騰、有時會生氣、挫折與失望。父母也要學習將情緒的責任收回來,不再指責孩子「都是你讓我生氣」,而是,告訴孩子「我現在心情有些難過,我需要一些時間與空間先照顧自己,等我(我們)好些,我們再談」。父母回到自己的內在先安頓好自己的情緒,再回來面對孩子,減少情緒的殺傷力,孩子也將能透過我們的身教學習到情緒的責任操之在己以及自我照顧的重要。

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他有權利成為他自己,但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需要學習陪伴、相信與放手,才能讓孩子做自己,父母也才能真正擁有不牽絆、自在的人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WordPress.com 網站.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