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與引導

    孩子的問題行為,有其背後的環境因素與內在動機,如果不去理解,就施予懲罰,雖易見立即性效果,但卻會使孩子發展出逃避、攻擊、退縮、或以其他問題行為模式展現,而令父母師長需以更強烈的懲處予以限制,負向增強親子間的衝突對立,耗盡親子間愛的存款,讓父母喪失對孩子的正向影響力。
    至於要怎麼增加親子存款,首要的是提升陪伴的品質,也就是要心無旁騖的專注陪伴孩子有興趣的活動,以及聆聽孩子有興趣的話題,並從中強化孩子對自我的信心(捧著孩子的尊嚴,以好奇與欣賞,與孩子內在做出最真誠的接觸)。

    而引導孩子減少不良行為,發展適應性行為是有方法的,依據孩子的生理與心理發展給予不同程度的引導。比如,想削弱孩子哭鬧討抱的行為,就要先了解討抱的原因,以及發展更合適的討抱方法,如果孩子是為了尋求關注(可參考阿德勒對孩子四種錯誤行為動機的詮釋),就需要在孩子尚未哭鬧前就提供關注,不要在孩子哭鬧後才負向關注,強化孩子哭鬧行為;要發展適應行為則需要訓練孩子以合適的行為表達,如果還不會說,那就可以訓練孩子雙手舉高時,父母100%的機會會將他抱起,如果已經發展語言,就可引導孩子口語表達要媽媽抱,孩子便一定可獲得擁抱,再來階段性任務,可能是延長孩子等待時間,要以孩子作得到的方式來設定目標,若只能等一分鐘就不能拉到五分鍾才抱他,可以給他一個沙漏或計時器,在他作到時給予大大的鼓勵,漸進性的目標與施行策略,每個孩子都會不一樣,父母需要細心觀察孩子,並一定要讓孩子對自己有信心,感覺得到父母的關愛的方式來執行。

    如果,孩子已經大了,過去親子存款也不足,那麼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就無作用,孩子沉溺網路,父母打罵威脅是起不了作用的,孩子不會真的自制,並願意自發性的轉移興趣到學習層面,採用權威控制只會將孩子推離父母。此時,先把親子存款補足是重要的,若孩子只對上網遊戲有興趣,陪孩子一起上網玩就變成重要的親子存款時機,對孩子在遊戲中的表現感到興趣,從遊戲中找尋孩子的正向特質(反應機警、相互合作、解決問題策略…等等),在親子開始有些基本存款的下一步,是讓孩子陪你一起做你們都有興趣的事,然後,再漸進性的把孩子拉進來參與家務(為家庭作出貢獻),比如孩子要打電動了,告訴孩子「怎麼辦?我也想要一起玩,可是碗還沒收.還沒洗.衣服還沒晾」,讓孩子願意等你到一起幫助你快速完成,並告訴他「有你真好」大大提升孩子在家庭中的價值以及責任感,從過去只從3C獲得成就感,成功轉換到與人連結互動與付出服務。

    帶孩子是需要方法的,而不是比蠻力!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WordPress.com 網站.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